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之于个人修养 —绵柔亦坚韧

“我赞同以中国古典学取代国学的概念。”

“修养,是一个动静相生的过程。”

“对待传统文化,我认为先不要’去其糟粕’,而是带着同情的态度、全面系统地看待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整体。”

“ .......”

3月29日晚19点整,于综合楼301伟德体育官网院长刘再华教授作客文泉论坛,与同学生们分享关于“传统文化和个人修养”的见解与体悟。再华院长从传统文化出发,由人及文,论及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基本精神,阐述其对于国学的看法,梳理儒学发展脉络,再谈及传统文化之于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及实践的必要性,建议学生们走进传统文化,提升人生境界。

这场讲座,未有激烈的争论、未有猎奇的观点、未有严肃化的氛围,再华院长的缓缓道来,使学生更似与睿智的长者叙旧。淌过了时光,淌过了中华文化发展的脉络,长者旁征博引,学生含笑受教。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觉传承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中文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像刘院长说的,我们首先应走进传统文化,深刻了解其内涵,再从中汲取营养,古为今用,而不可姑妄言之,或急于求成。”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同在,辩证看待,有保留有取舍当然是最合理科学的态度,但在学习传统文化时,刘教授又提出了这样的看法:“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妄思、妄言、妄断,这样的劣根子实难拔除,却不得不除。“先带有取舍的态度进入传统文化,很容易导致我们对其形成某些偏见而忽略了他的精华。所以,我认为,走进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要求全;走出传统文化,吸取传统文化的精神,要有取舍。”

刘教授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的根,文化未亡,根就在。文化的根,扎得深入而稳固,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于个人修养的影响,绵柔而坚韧。刘教授的讲授启发了刘傲同学关于“文化影响持久性”的思考。“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但是,文明虽然更容易传播,其持久力与改造力却是极低的,它更容易被人改造,文化传播较慢,但是它一旦传播,就不容易被改变。”

我们终究会选择一条我们认可的道路,而在这道路的选择和前行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对于我们的影响还有多少?在个人主义高涨的时代,在娱乐至死的时代,在我们有意无意成为乌合之众的时代,传统文化还在那里发光发热吗?看到一个维护传统的人,你会不会嘲讽他顽固保守;看到坚持道义、坚守儒家文化的人,你会不会嫌弃他思想不“开放”不现代?总有太多的不确定,何不从基础开始:了解传统文化。从了解开始,从动的实践和静的思考开始,让中国传统文化融汇于思维之中,绵柔地进入,坚韧地扎根。

文/蒙焰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