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5日下午四点,在中楼117教室,文学院刘涵之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关于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讲座。文学院龚书记亲自到场参加讲座。本次讲座结合我们大学生参加的暑期社会实践中对养老院的调查活动而展开,老师分别从调查报告的定义、写作格式、写作方法以及调查方法等几个方面阐述如何进行社会调查以及如何写作一篇有效的调查报告。本次讲座实用性、针对性非常强,因此,吸引了文学院各个年级的同学到场聆听,讲座现场可说是座无虚席!
“文学院的学生内心都怀抱着一种梦想:用文字与社会打交道”。这是刘老师对文学院学子的一种恰到好处的概括,也是开场白。正如老师所言,写作存在于我们文学院学子的血液当中,文字是最好的展露我们内心的工具。写作对于文学院学子而言,无疑是最具有诱惑力的,社会调查正是通过写作直接介入社会、表达个体存在价值的一种方式,因而更为重要。刘老师提出这样的看法,钱钟书先生是20世纪中国的文化昆仑,费孝通先生则是20世纪中国最著名的社会学家、社会活动家,在社会建设方面意义可能比前者更为深远,其早年的《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以及晚年的论文等系列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著作正是基于客观的长期实践调查而成。

刘涵之老师认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应当是在深入调查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写出来的、反映事物发展趋势、揭示客观规律的一种书面性的文书。调查报告的写作形式不要太文学,无需表达对强者的赞美或对弱者的同情,而是要以客观的态度来展开,并且,只有深入的调查才有说服力。刘老师分别从“报告”和“调查”两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了调查报告的内涵和格式。又以毛泽东同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例,分别介绍了调查报告格式中的几大要素: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调查方式及调查对象。接着,刘老师又引出了与“客观调查”相反的怀特先生的“参与式”调查,并重点推荐了怀特开启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派先河的《街角社会》一书。在主观与客观之间,刘老师建议大家选用客观的调查方式,多模仿典范的成功之作,这样能比较好地对“度”进行把握。

针对调查报告的写作,刘老师用十八个字概括为“调查是关键、研究是基础、确定主题、谋篇布局”。并建议大家在写调查报告的主体部分时,要讲究逻辑,切忌记流水账。逻辑可以由两个方面的线索来体现:第一,按照客观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行文;第二,按照事物的性质行文。从揭示事物规律出发,由外到内逐渐深入发掘其运动规律。在调查方法的选取上,刘老师向大家介绍了三种方法:典型调查、普遍调查、样本调查。关于调查报告结尾的写作,他建议同学们要根据调查对象概括主题,或提出意见,或对事物做出判断。
在仔细聆听刘老师的讲座之后,同学们得到了深刻的启发,明白了写作的格式与要求,掌握了调查报告写作的技巧。至此,讲座在鲜花与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