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狮子形象——从地中海、印度、欧亚草原到中国”

2020年10月25日晚七点,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张法先生应伟德体育官网之邀,主讲“狮子形象:从地中海、印度、欧亚草原到中国”。伟德体育官网刘涵之教授代表文学院师生致欢迎辞。

供图:李金定

张法教授以丰富详实的考古遗存、书籍插绘、艺术画作等文献资料生动、直观地展示出自然动物界的狮子形象到反映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狮身”形象的变迁,包括狮首人身的古埃及神灵、插有双翅的古希腊守护兽、憨态可掬不失威严的中国年画……

具体到反映民族文化交流融合而生成的形态各异的“狮身”形象的变迁,张法教授立足文化视野观察早期原始社会的狮子形象、地中海文化互动中的狮子形象、基督教和中世纪的狮子形象、欧亚草原文明中的狮子形象、印度佛教文化中的狮子形象、汉代以来中国对狮子形象的接受过程,从六个方面、全方位地介绍狮子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地域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象征。

跟随张法教授的讲演,我们看到原始文化中代表邪恶的蝎狮、蚁头狮和卡米拉等形象,地中海文明中象征神灵的埃及狮头女神、司芬克斯与古希腊文化中的卡米、格里芬,基督教和中世纪时期又把狮子视为基督复活的象征和福音使,闯入欧亚草原的狮子又结合草原文化的灵物“鹿”演化出格里芬的草原类型,流传到印度佛教文化的狮子又寓意毁灭与死亡而直接联系起最高神,抵达欧亚大陆另一端的中国后又与更加庞杂的上古神兽以及诸多动物图腾共存共荣。

张法教授的讲述生动热情、举例丰富,从远古神话、民间故事到现实题材,从地中海文明到阿拉伯文化再到印度佛教文明直到中国文化,多角度多视野地去理解狮子形象变迁的深刻内涵,让我们不禁去思考“中国文化狮子形象的雅俗并存形象与主要发端于地中海诸文化进而推及到基督教文化、印度佛教文化的宗教狮子形象有什么样的同异?”

讲座提问讨论环节 供图:李爱丽

讲座尾声,张法教授随即与参加讲座的师生展开互动交流,探讨“中国文化的狮子形象是否存在南北差异以及用狮子比喻女性性格”、“美洲文明中的狮子形象”等问题,获得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讲座圆满结束。

张法教授与学院师生合影,供图:李金定

撰稿:李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