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罗宗宇老师,对学生“有求必应”或许是最贴切的选择。湘江边的跑步乐道、后湖街的艺术小巷,绿草茵茵的二院前坪、人潮海海的登高路,各处都能看见他与学生交流的身影。从生活兴趣到职业规划、从AI写作到文学何为——学生的困惑总能得到他的解答。在罗宗宇看来,教书育人的目的从来不是让学生受限于学科内部,而是帮助他们走更多路,见更多风景,看更大世界。正如他所说:“文学是美的,是我们需要的、一切美好事物的总和”。
文学的魅力,在于回应时代的关切
“学问不能只做在书斋里,那样做出来的学术研究是不能回应时代、介入现实生活的。”罗宗宇这般阐述自己的治学理念,“培养新时代经世致用的领军人才”的过程中,文学有大用。
2004年,罗宗宇完成博士论文《沈从文思想研究》的撰写,这是第一部系统研究沈从文思想的学术著作。2022年12月,在沈从文诞辰120周年之际,罗宗宇应人民文学出版社邀请,与南开大学文学院长李锡龙教授以线上直播的形式同广大文学爱好者讨论沈从文的文学湘西书写,他坦言,“我希望包括学生在内的更多人能通过我的学术分享感受湖湘大地乃至文学中国的魅力。”
同样致力于沈从文研究的博士后向吉发2024年成功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并获评BV伟德官方网站“赫曦”博士后,他这样讲述他同罗宗宇老师的师生缘分,“之所以加入罗老师的导学团队,一方面是因为罗老师的研究方向同我的兴趣极为契合,另一方面则是与罗老师接触久了,深感老师‘蔼然仁者,亦有风神’。”
来自湘西的何韵怡硕士毕业已有六年,但当她回忆起与罗老师的学术交往时,脸上仍显激动,“我本来就是湘西人,所以对沈从文有种命定的亲和感,毕业论文选题最初的构想就是对其小说作品展开研究。”罗宗宇老师在充分倾听她的想法后,建议她“拓宽些思路,以沈从文研究为切入点,深入到湖湘文化甚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建等更为宏大的命题观照中去”,这种将论文实实在在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精神,不仅深刻影响了求学阶段的何韵怡,也让她在走上选调工作岗位后养成了“务实不弄虚”的工作态度。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是罗宗宇学术研究所关注的另一重点,他坦言:“少数民族文学有好的文学作品和作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具有重大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因此,罗宗宇依托自身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设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专题课程,并积极鼓励学生从此方向选题撰写论文,致力于将课题研究、课程教学、论文写作与参会研讨一体化,以实现高水平科研育人的目标。目前已进入高校工作的王彦杰博士回想起他初次与罗老师一起参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年会”的情景:“正是罗老师的不断争取,让我能以学生身份参与到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中。罗老师要我们在开会期间多见多想,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同国家与时代脉搏联系在一起,助力讲好新时代的多民族文学故事。”
教育的意义,在于师生间的相互唤醒
“教育的本质不应该仅仅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那只是单方面的启迪和受益,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师生之间的‘双向奔赴’和相互唤醒。”罗宗宇认为,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
“罗老师从不轻易干涉学生的研究兴趣,他曾说,‘自己感兴趣的才能走得最远’,有时候,罗老师还会向我们咨询如何使用视频剪辑软件来提升学生的上课体验,师生间的良性互动由此产生”,目前就职于高校的申旗博士如是说。
2024级学科语文方向研究生贺智美在去年举办的第一届中国研究生“文化中国”两创大赛中斩获全国一等奖,她回忆:“这份成绩的取得同罗老师的支持分不开。初赛报名的时候我还没有正式入学,师生之间的双选会也未曾开展,这就面临着参加比赛没有指导老师的问题。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给罗老师发去了邮件,没想到很快就得到了罗老师的回复:‘可以!需要我提供哪些帮助?’,这句话为我后续工作的开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也仿佛让我找到了主心骨。”

荣获“BV伟德官方网站第二届杰出博士后”、现在已是BV伟德官方网站文学院副教授的罗先海老师在博士后阶段同样受益于罗宗宇老师的谆谆教导。“我的研究需要挖掘大量的文学史料和作品版本背后的故事,因此要完成的任务不可谓不繁杂。”罗宗宇老师察觉到了罗先海的研究困难后,及时与他进行课题研究沟通,并告诉他“慢慢来,有时反而会比较快”。
目前,罗先海也有了自己的研究生,对此他坦露道,“只有当你真正身处教师位置的时候,你才能最大程度地同你的老师们感同身受,罗老师用两年时间言传身教给我的教育理念,我将用我未来的实践去身体力行。”
导师的背后,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
《周书》有言:“经师易求,人师难得”,而在罗宗宇看来,一位老师能够精通专业、传授好知识其实也并不容易,当然“传道”是置于首位的,正所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如果老师仅止于‘授业’或是‘解惑’,那他的职责是未尽的,一名好的导师,就要努力做到‘经师’与‘人师’的统一。”
2022级博士研究生牛原曾诧异于罗老师的手机中为何设定了多个闹钟,“后来听罗老师讲,有时他无法及时回复学生的消息,又怕过后忘记,所以才定个闹钟来提示自己。”罗宗宇手机里的备忘录会标注所要处理的事务,这已成为他的习惯。
于2023年成功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的博士后华珉朗也被罗老师的赤诚所深深打动,他直言:“项目申请书上的每一个字,都凝聚着罗老师的心血,光项目的申报书罗老师都帮我改了十多遍。我永远记得除夕那天我给罗老师打去电话,罗老师接起来的第一句是‘新年快乐’,第二句便是‘我今天又看了一遍你的申报材料,发现了点小问题’。”这份来自老师却亲切如父的关怀让华珉朗在长沙的冬夜里被骤然温暖了。

罗宗宇老师还注重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多元培养。在得知毕业生刘瀚洲想要前往基层选调的意愿后,罗老师尤为注重对他的价值观引导及实践能力培养,刘瀚洲坦言,“罗老师与我交流时最常提及的词汇便是奉献,他鼓励我们到基层去成长成才。”学科教育语文方向的毕业生颜睿智则在罗老师的引导下扎根娄底乡村基层教育事业,于2023年入选教育部全国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硕士生言孟也在读期间作为湖南省唯一的学生代表参与全国公益演讲大会,并荣获“公益演说家”“强国青年”等荣誉称号,毕业后她去了北京师范大学工作,主笔撰写的文章入选第六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案例选》(教育·科技·人才)篇。
春风化雨润桃李,春色无声已满园。罗宗宇以立德树人为本,将科研之书及人生的大书在学生面前逐页打开,他带领的导学团队成员在这样的氛围里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我们要将科研之书与人生之书读下去,更要读进去,在老师的引导下还要把它更好地写下去,用未来的多彩人生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