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讲座动态|徐雁平|探求一种研究文学流派的新方式:以桐城派的前史为例

2025年4月25日上午,应伟德体育官网邀请,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江苏省教学名师、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国家教学成果奖获得者徐雁平教授莅临伟德体育官网101室,作了一场题为“探求一种研究文学流派的新方式:以桐城派的前史为例”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吴钦根副教授主持,文学院的诸位老师及各方向的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徐雁平教授简要阐述了将桐城派作为“理想型个案”研究的意义,并且总结了探索桐城派前史的两条路径——从未起看兴起和延续、从侧面看正面,以及需要注意的四个问题:地方蕴藏的丰富资源如何转化为文学流派、为何不是所有人文蔚然之地皆有流派群体兴起、推动桐城派出现的主导能量来自何处,以及其丰富的资源是否都被流派吸收、从地方人文传统到文学流派,是否可以探求某些衍生脉络。接下来,又以潘江所辑《龙眠风雅》诗人小传及其关联文献为线索,从蕴含丰富的诗人小传与桐城人文底色的初现、“听者忘倦”“高咏朗哦”与有声的世界、并称推赏与群体的形成、隐约的术语“界石”、从潘江的系列小传到《龙眠古文一集》等五个方面细致阐述了桐城派的早期生成脉络。徐雁平教授指出,《全编》小传所反映的桐城派宽泛、多元的前史,更近似于在桐城这个典型的空间中凝结的一段文学经验,其中丰富的层次无法全用编年史的时间线索来梳理。这种文学经验有潘江的文学知识、文学记忆和易代之际的内心体验。前史的追溯,可引发关于文学流派的整体性思考。

最后,徐雁平教授以自己的研究体验为例,强调阅读文本史料时要关注到别人关注不到的问题;要注重及见与闻见,尤其是闻见,也就是说,不止靠书本,掌故也很重要。在互动环节中,徐雁平教授就学生提出的“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和方法去利用小传、墓表等材料来论证一个作家的文学创作风格,以及他是否从属于某一文学流派”“如何在日记研究中标记一个末流文人的文学定位”等问题给予了悉心解答。廖可斌教授、傅湘龙教授也就本场讲座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讲座圆满结束。


文字:吴 迪

图片:李金定

审核:吴钦根